中东欧的民粹主义,最近几年可是风生水起。你要说这事儿吧,也不是一天两天就冒出来的,它背后那根弦,其实得拉到几十年前冷战结束的时候去找。当时苏联解体,那叫一个大事件,整个东欧地震了不止一点点。那些压抑了好几代人的民族意识,还有我是谁的国家认同问题,就跟冬眠醒了一样,一下子全跑出来透气。而这些东西,可不是喝口热茶就能平复的。
咱们再聊聊转型经济这茬,当时中欧地区从社会主义切换成市场经济,就像一辆旧拖拉机硬是要改装成法拉利。这改造难度真心大,不光没跑起来,还熄火了好几次。一些人瞬间变穷,工作也丢了;有的人甚至连饭都吃不上。更别提一些地方政府迷信新自由主义,以为全面放开市场就是灵丹妙药,但结果呢?只让富人更富,而普通老百姓只能干瞪眼。所以啊,这种失望情绪简直太适合孕育民粹思潮有人站出来喊个口号,比如我们被骗啦,立马一呼百应。
还有一点不得不提,就是所谓的意识形态真空。当年社会主义崩塌之后,大伙儿突然发现,好像没人告诉我们接下来该怎么活?以前啥都听党的,现在倒好,一片乱糟糟,谁说话声音大听谁的。于是乎,以恐惧为基础的新式政治动员模式开始流行。害怕这种东西,本来在人类基因里就自带开关,你稍微拨弄一下,人家立刻信以为真。这么一搞,恐惧政治还挺顺理成章地占领高地。
接着咱们看看政党视野里的左右翼民粹特点,说它俩是一对欢喜冤家可一点不过分。右派那边最擅长煽动现代化失败者和社会边缘群体。他们总拿进步议题开涮,比如移民政策、性少数权利之类,然后用一句句狠话赢取选票。但你别被他们表面上亲近草根给骗了,他们推行的新自由主义改革,其实打的是保护资本家的小算盘。这不就是典型的端群众碗砸群众锅嘛?
至于左翼呢,看似在讲底层福祉改善,但操作手法也颇具保守意味,两边其实越走越近。不管是反精英、反官僚还是反移民,这些共同语言早把传统建制派挤得够呛。一句话总结:他们一个激保守,一个保激进,都玩的是不同配方但相似套路。不过这种情况,说白了也是因为大家都有点看腻老牌政客,于是才会支持这种另类玩法。
德国这里又是另一番故事,要理解这个国家当前局势,你绕不开历史遗留的问题。本来原西德和原东德之间差异巨大,现在虽然统一好多年,可那些心理创伤却还在作祟。在原东德地区,因为工业衰退加上全球化冲击,当地居民觉得自己被彻底甩出了主流圈子,所以往往更加容易受到极右翼或者极左翼政党的吸引。有学者研究过数据,说这些区域对排外性议题特别敏感,比如移民危机,那简直比猫闻到了鱼腥味还兴奋。他们担心的不仅仅是经济利益,更重要的是身份认同上的焦虑觉得自己的文化快被稀释没影儿了,于是投票选出一种敌我分明的话语方式,也算找到心理安慰罢。
那么问题来了,恐惧政治到底靠什么维持运转呢?简单来说,就是挑逗你的神经,让你相信身边处处都是威胁。不管是真威胁还是假威胁,总归都会狠狠搅动公众情绪。例如有人天天敲锣打鼓说全球化正在侵蚀我们的文化,我们必须赶紧捍卫传统价值观,否则迟早完蛋。同时,还要制造一种强烈依赖感,让普通人离不开既定制度安排,而不会真的质疑权力本身结构是否合理。如果再搭配上一些貌似简单粗暴但特别诱人的解决方案,例如驱逐移民回国,那效果可以直接爆表。然而遗憾的是,这种操作不仅治标不治本,而且很可能让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掩盖得越来越深,到头来等于是在饮鸩止渴。
未来欧洲民主将面临怎样挑战?坦白讲,我敢押宝,恐惧政治短期内肯定不会消失,因为它成本低见效快,但风险同样高。这套方法论会进一步弱化程序民主基础,把公共讨论空间塞满噪音,同时推动资本集中与治理透明度下降。久而久之,人们可能会习惯于当追随者,任凭某位强人领导支配所有决策,却忘记集体行动的重要性。从这个角度看,中欧乃至整个欧洲如果不能想办法重振工会力量或加强地方参与机制,那么现有民主架构很可能走向瓦解。当然啦,这是我的猜测,希望不要应验才好!

